
「現日(溫體)肉最新鮮?」
「冷凍肉不好吃?」
先講結論:不論是現日、冷藏或冷凍肉,都有其優缺點。
網路上很多文章對溫體肉的看法很負面,但我認為很多論點都參雜著過去肉攤的刻板印象,同時也把「環境」、「新鮮」和「美味」等概念混在一起談了,試想餐廳、小吃店和夜市攤販,餐廳環境比其他兩者好,但食材不一定新鮮、食物不一定美味。
使用「溫體」一詞也已不精確,會用「溫體」,主要是因為早期傳統市場無冷鏈設備,分切好的肉會在常溫下存放販售,但現今其實許多傳統市場都已改建有設置空調,或肉攤本身會配置冷藏冷凍設備,故這篇會以「現日肉」一詞取代「溫體肉」來討論。
此外,也很多人對冷凍肉有「放很久、不新鮮」的刻板印象,這也跟自身過去的保存經驗有關,後面會再娓娓道來。

如果單就豬肉的「品質好壞」來討論,主要取決於四個因素:「時間」、「溫度」、消費者的「購物習慣」和「保存方式」。
台灣大部分本土豬隻是接近半夜時屠宰,而後再將豬隻屠體分送到不同工廠或傳統市場肉攤。當消費者早上去傳統市場肉攤買肉的時候,肉已經在常溫中待了六、七個小時以上,如果攤販「沒有」冷藏冷凍設備,生菌數會因為「溫度」上升而升高,當放在常溫下的時間久了,就會影響肉質與鮮度。
如果能早點去傳統市場買現日肉的話,確實會比較新鮮。清晨五點買的肉比早上十點買的肉還新鮮,而冬天買的肉也會比夏天同一時間買的肉還新鮮。建議挑選有冷藏(凍)或有空調設備的攤販店家購買,也會相對衛生乾淨。過去「溫體肉」被認為好吃,主要是因為相信現宰=新鮮的觀念(就跟買魚要買『現撈仔』一樣),這個觀點其實不能說錯,如果「時間」和「溫度」這兩個變因有控制好,確實現日肉是最新鮮的(例如漁港當天直送的黑鮪魚生魚片)。
有些人說現日肉吃起來比較甜一些,主要是因為肌肉的蛋白質會隨著時間,經過酵素作用分解成為胺基酸(類似「微熟成」),但這裡的前提都是溫度有控制好,如果放在常溫下太久時間,讓外在的微生物數飆高,那就不是熟成而是「腐爛」了。
而購買現日肉後也建議當天以全熟的方式就煮食完畢,避免再來回冷藏(凍)、回溫,這也是一般人普遍覺得冷凍肉品質不好的原因,因為錯把「放置常溫一段的肉拿去冷凍」和「冷凍肉」畫上等號。
如果說現日肉比較適合有空早起去傳統市場買菜的人外,那冷藏和冷凍肉則適合忙碌的家庭。如果臨時需要用肉,冷藏肉是不錯的選擇,不過也要留意,在開放式冷藏櫃的冷藏豬肉(或解凍肉),因為冷鏈維持不易以及消費者的購物習慣(像是拿起來摸一下)因素,溫度起伏會比冷凍肉來的大,不適合買回家分裝冷凍久放,故放冷藏三天內烹煮完畢會是最佳賞味期。買之前也建議觀察一下肉的顏色、煮之前聞聞看有沒有異味。
冷凍肉現今漸漸地被消費者接受,主要是因為冷鏈技術與真空包裝的普及,工廠屠宰分切完就真空包裝,阻絕空氣;並立刻放入急速冷凍庫,讓肉的溫度快速經過-2~-5度「最大冰晶生成帶」,使得肉裡的水份不易形成冰晶,進而破壞細胞與營養,這就是冷凍肉可以維持新鮮的主要因素。
不過,冷凍肉也是有品質差異的,屠宰分切後馬上就真空包裝起來冷凍,和放在室溫一陣子後才真空包裝冷凍,鮮度會有差;而冷凍肉產品在運送的過程中,維持冷凍溫層也相當重要唷!
#bahbah #冷凍肉 #溫體肉 #現日肉 #冷藏肉 #迷思破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