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叉燒」這個詞來自於港式叉燒,19世紀末由廣東移民帶到日本。但有別於港式叉燒的燒烤手法,日式叉燒靠的是「熬煮」與「浸汁」兩大技術,最後切成薄片,讓叉燒與湯頭完美融合!

 

說到日式叉燒,最常見的豬肉部位是 五花肉、梅花肉、後腿肉

  • 五花肉 → 油脂豐富,適合濃郁湯頭
  • 後腿肉 → 低脂扎實,咀嚼感十足
  • 梅花肉肥瘦均衡,Q彈軟嫩,適合各種湯頭

所以說,選梅花肉做叉燒,肯定不會錯!(#絕對不是因為我們賣梅花肉才這樣說)

 

我們選用本地優質梅花肉,這裡有個 冷知識:梅花肉的英文叫 Pork Butt 或 Boston Butt,但它跟屁股完全沒關係!這名稱來自美國獨立戰爭前,當時梅花肉會被存放在一種叫"Butts"的桶子裡運送,這種作法從波士頓開始,所以才叫 Boston Butt。因為部位其實在 豬的上肩胛,也有人叫它 Pork Shoulder Blade (boneless)(#順帶一提,牛肉的板腱也叫 Blade!)

 

台灣的豬肉分切技術是跟日本學的,甚至在口蹄疫前,台灣出口到日本的豬肉,佔了日本進口總量的一半以上!所以說,台灣的梅花肉,拿來做日式叉燒,當然最適合!(#撥頭髮)


 
回歸正題,我們先將整條梅花肉用醬油、糖、鹽醃兩天,再用多段式精準控溫慢烤,先是快速高溫讓表皮產生梅納反應,就像是炙燒過後散發出迷人的香氣,而內部則是透過低溫慢煮,讓肉質入口即化,出爐後冷藏並浸泡醬汁一晚。
 
日式叉燒是我們家餐桌上常出現的料理,因為實在是太太太方便了,特別是唸小孩唸到累的時候,會默默地煮鍋辛拉麵,加片Cheese,加顆蛋,等麵煮好之後,再把退冰後的日式叉燒放進鍋裡用餘熱加溫,幸せ~~~~~